忆念父亲

父爱如山。此爱磅礴大气,此恩重泰山。于父而言,是峻俨深蓄之慈爱的表达,是己身修为智慧的传承。

父亲走了,一个多月来,我没有主动去回忆关于父亲的点滴,内心感受无法言说。是的,一是无法言说,二是不想言说,三是深信父亲是个有智慧而且心量广大的人。父亲一直是我们的菩萨,他一生时刻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化我们开导我们,直到他病危时刻,仍然以菩萨姿态在激发我们觉悟,然而我们领悟得太迟。事有迟缓,人有利钝,有些遗憾没法弥补。法本不二,道有永恒,所以薪火可以相传,文明可以传承。

农村有句大俗话“在世都不孝顺,死后做什么说什么都是假的”,这话与文人抒情所说的“子欲孝而亲不待,树欲静而风不止”是针锋相对的。我相信大俗大土的村言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和人伦,事后的徒劳悲伤与愧对之责,除表达一种血水深情外,别无他益。“爹娘想子女长江长,子女思爹娘扁担长”,对于父亲,我内心又偿不是充满悲伤和愧疚。若真有天堂,父亲绝对不愿见到亲人陷入这种无益的情绪旋涡。他更愿意我们放下过去,快乐生活。

简而要之,国粹文化儒道释说千道万,也是在教导我们要:放下、快乐、扛起责任。世人认为儒家最为积极向上,其实它的悲悯情怀最为深沉,某种角度看,儒更像一名苦行僧,正因它强调礼与人伦道德,它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壳,世事艰苦而力为,万缘毕竟成空而执着,还有那世人的误解。然而一种强大的责任感又让儒者显得如此的磅礴伟岸、高贵孤独。我的父亲就是一名儒家的苦行僧。他一生脚踏实地从未放飞、逍遥,他待人忠厚直耿,他持家勤俭精细。父亲本性喜清静、自由,也懂得放下,在时运的局限下、生活的苦难中,父亲为了责任背负起了沉重的壳,放弃选择了享受之路。我父幼年失父,束发辍学务苦工,弱冠拜师学艺,而立之年成家,知天命时创业,耳顺之年始见自己经营的家,在稳缓中奔向小康,见儿女们成家立业生子。紧绷了五六十年的心刚刚要松宽,艰辛的付出刚刚要收获幸福之时,我父未及古稀,就撤手而去。“人一生的春夏秋冬我已基本走完,也算基本合格了。你们不必过于悲痛”借父亲病危时刻的话语,来止住写至此刻的悲痛情绪。   

在此真的不想书写父亲平生酸苦,只想铭记我父以菩萨姿态言传身教要我们懂要我们悟的那种觉醒。父亲一生有任劳任怨的妻子相伴,有还算可教的子女孙辈让他劳心,有兄弟子侄、亲朋让他和敬并被尊重,有开创过自己的事业来改善、提升家庭生活水平……我想,作为一名农夫式的儒家苦行僧,他内心深处早已知足、放下、解脱,并得见他所敬畏的“天"。要不,我父撤手之后的婉容怎会如此的安然祥和。父亲,一路走好!

唠叨几句,算是一种情绪喧泄;化为文字,谢父之恩情。

赞 (2) 打赏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